
記者 田如柱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社科院2005年秋季報告預測和分析我國宏觀經濟形勢
某些部門出現了生產能力的過?,F象 國內成品油供求緊張 對外貿
易不平衡狀況加劇 農民進一步增收的困難加大 M1、M2增速差距值得注意
本報訊 2005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將與上年基本持平,GDP增長率將達到9.4%左右。在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下,GDP增長率將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9%的水平上。這是記者在10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5年秋季報告會上獲悉的最新權威預測數字。
報告指出,2003年以來,我國各地區(qū)、各部門認真貫徹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及時解決新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宏觀經濟繼續(xù)保持快速平穩(wěn)增長,經濟運行中的不穩(wěn)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進一步抑制,薄弱環(huán)節(jié)得到進一步加強,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宏觀經濟繼續(xù)向著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發(fā)展,國民經濟總體形勢連續(xù)多年保持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狀態(tài)。報告在模型模擬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預測和分析了2005年和2006年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趨勢和面臨的問題。
報告預測,2005年農業(yè)增長速度將取得增長5%以上的好成績,2006年仍將實現接近5%的增長;2005年和2006年,第二產業(yè)仍將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增長率將分別為11%和10.2%,這兩年中重工業(yè)增長仍將快于輕工業(yè),但是輕重工業(yè)增加值增長率的差距將減小到一個百分點左右;第三產業(yè)在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長速度將仍然與第二產業(yè)有較明顯的差距,這兩年中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增長率將分別為7.4%和7.5%,能夠保持比較穩(wěn)定的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2005年和2006年將分別達到86100億元和10306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21%和17.4%,名義增長率分別為22.9%和19.7%。預計2005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將超過55%,2006年將可能進一步接近60%。2005年和2006年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年變動率將分別為0.9%和1.2%,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率將分別為1.9%和2.1%。2005和2006兩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將分別到達5.7%和5.2%左右。預計這兩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分別達到60890億元和6817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1.8%和10.6%,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2.9%和12.0%,為近年來的最高水平。2005年的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都將分別達到16.1%和25.7%左右的水平;2006年由于人民幣升值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出口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外貿順差將有所下降,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為16.2%和12.6%。
報告提出,在宏觀調控取得顯著成效的時候,必須密切關注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對策措施。
一是某些部門出現了生產能力的過?,F象。由于前些年某些部門的投資盲目擴張,目前逐步形成了超出有效需求的新增生產能力,出現了生產能力的過?,F象,進而導致了這些部門生產增速減緩,效益下降,產品的價格下跌,企業(yè)經營困難的問題日漸突出。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將會在2007年以后出現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二是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國內成品油供求緊張。面對這一新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準備應對高油價長期持續(xù)可能造成的通貨膨脹局面,另一方面,要積極穩(wěn)妥地加快原油、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國內外市場價差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三是對外貿易不平衡狀況加劇,負面影響值得注意。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持續(xù)上升,2005年前8個月外貿順差已經高達602億美元,這一狀況需要引起重視。首先,外貿順差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需減弱,2005年全年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會超過30%,國內經濟增長依賴外需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時意味著經濟增長風險的提高。其次,在全球貿易量增長不足10%的情況下,我國出口增長超過30%,勢必引起各種貿易摩擦數量和數額的上升。再次,我國的外貿順差過于集中在若干大國和地區(qū),使摩擦的性質更顯嚴重,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四是農民進一步增收的困難加大。一方面以糧食為龍頭的農產品價格持續(xù)小幅下降,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下降,另一方面,農業(yè)生產資料的價格卻明顯上漲,不僅影響了農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而且會對農民進行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支撐農民持續(xù)性增收的亮點不多。
五是M1、M2增速差距值得注意。今年以來,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由1月份的14.13%上升到8月份的17.34%,但狹義貨幣M1的增速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由15.32%下降到11.5%。M2與M1的不同變化使得貨幣流動性比例持續(x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業(yè)流動資金以及社會資金供給偏緊的狀況。目前這種貨幣供給流動性下降局面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國內信貸占M2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國外凈資產所占比重則相應一直上升,銀行體系購買外匯資產并相應投放外匯占款已經成為當前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商業(yè)銀行順周期偏好及資本充足率的硬性約束會引發(fā)"緊信貸"傾向。面對增速不同的貨幣與信貸指標,我們應更關注信貸政策如何解決企業(yè)資金不足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成立于1991年,由劉國光、王洛林任課題總負責人,李京文、劉樹成、汪同三為執(zhí)行負責人,報告執(zhí)筆人為汪同三、沈利生、萬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