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種特性
1.1 植物學特征:幼苗綠色、葉色濃綠、總葉片數(shù) 16 葉、莖桿粗壯(中部直徑 1.4 ㎝)、穗紡錘形、中散。籽粒黃色,殼褐色,株高 135 ㎝左右,穗長 30 ㎝,穗粒重 40 — 50 克 ,千粒重 20 — 24 克 。
1.2 生物學特征:春播生育期 108 天,再生栽培 90 天,北方夏播 120 天。高抗倒伏和抗旱,中抗絲黑穗病。
2 栽培技術
2.1 春季栽培 2.1.1育苗。3月25日4月5日前選擇冷尾暖頭的晴天播種,秧田與大田比為1:10,每畝用種量為400克。播種時先翻耕苗地,用25%復混肥15千克撒施,然后整地開溝稀播,并用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蟲,覆土后蓋上薄膜,齊苗后于傍晚揭膜。 2.1.2移栽。苗齡在20—25天、3.5—4葉時及時移載。移栽前2天每畝用乙草胺60—75毫升進行土壤處理防治雜草,移栽時按行距40厘米,先開溝,然后撒施25%復混肥50千克,再進行打孔定植,株距為20厘米,密度為8000-9000株/畝。高粱苗要大小分級分開移植,葉向一致,移植的當天應澆上活棵肥(每50千克水加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各250克)。
2.1.3 追肥。移植后10天左右趁土潮時,每畝施45%復合肥12千克。6—7葉前對生長弱小的苗抓施平衡肥。在嗽叭口期,畝施尿素10千克加氮化鉀7千克,以后看長勢酌情施用。
2.1.4 防治病蟲害。高粱害蟲主要有蚜蟲和螟蟲。蚜蟲可采用10%一遍凈1500倍液噴霧,螟蟲可用18%殺蟲雙300倍或5%銳勁特1300倍液防治,整個生長期使用3次以上,其他農藥慎用。多雨年份要注意紋枯病的防治。抽穗破殼期施用多菌靈等殺菌劑防治黑穗病。
2.2 秋季再生苗超高產的關鍵技術
2.2.1 種好頭季春播高粱。 秋季再生高粱的高產豐收,要靠頭季打好基礎,除對頭季高粱下足基肥和按高產栽培外,其栽培技術要點是:3月底4月初播催芽種,稀播勻播薄膜育壯苗,4葉1心至5葉按大、小苗分類帶土移栽,適宜密度株行距20cmx38cm,單株移栽,每hm2栽足12.5萬-13萬株,栽后澆足定根水,如發(fā)現(xiàn)缺蔸、死苗,應及時補栽大苗,保證苗全、苗齊。后期抓好高粱螟和蚜蟲的防治。達到基稈粗壯、葉片青秀、無病蟲,成熟基本一致。
2.2.2 旱施再生腋芽肥。 于頭季收獲前5-7天澆灌一次水,并追施尿素150kg/ hm2,防止蔸子老化,促進再生腋芽早萌發(fā),提前施腋芽肥,可提早生產季節(jié)3-4天。
2.2.3 把握頭季適宜收獲期。 頭季的收獲期對秋季再生很重要,要認真嚴格把關。當高梁穗子中下部籽粒手捏有粘稠漿,中上部籽粒已硬實時(80%成熟)就可收獲,還可發(fā)揮高粱的后熟作用。因此,湘兩優(yōu)糯粱1號的適宜收獲期,我縣中山區(qū)為8月10日前,即有利于頭季高產,又有利于秋季再生豐收。據我縣中低山區(qū)的栽培記載,湘兩優(yōu)糯粱l號秋季再生從腋芽萌發(fā)至成熟需有效積溫940℃左右,而從本地區(qū)的熱量資源分析,湘兩優(yōu)糯粱l號于8月11日萌發(fā)至10月31日成熟期間,大于高粱生物學下限溫度的有效積溫為960℃左右。因此,其氣溫條件有利于丘陵山地秋季再生的 高產栽培。 2.2.4 留矮樁、施基肥、淺中耕、秸稈覆蓋。 收獲砍稈時,用利刀斜割斷稈,砍稈時謹防蔸口破裂,以免傷口帶皮和積水,留樁高度3-4cm,爭取倒一節(jié)腋芽萌發(fā)成熟。砍稈后每公頃撒施尿素150kg或復合肥300kg,并進行淺中耕。然后將其秸稈覆蓋行間,保濕保水防旱效果好,再生苗生長快而壯。 2.2.5 留足基本苗。 腋芽出現(xiàn)后及時間苗,采取每株留2苗或"121"苗的間隔間苗留苗方式。頭季高粱長勢差的丘塊每株留2苗,長勢好的丘塊則按"121"方法留苗,即按第一株留l苗、第二株留2苗、第三株留l苗、第四株留2苗的順序留苗……,依此類推,每頃留苗22.5萬-25.5萬株,間苗時注意留壯苗,除去弱小苗和擁擠苗。 2.2.6 中后期控制施氮肥。 秋季再生高粱適宜的生長季節(jié)較短,不能靠大穗增產,而是要靠多穗增產。因此,中后期一般不施用以氮素為主的化肥,以防貪青晚熟。用時采取不施肥或少施肥辦法,縮短其營養(yǎng)生長期,加快生殖生長進程,促進早熟高產。 2.2.7 主攻高粱螟。 秋季再生高粱螟的發(fā)生與危害比頭季嚴重,應在定苗后、大喇叭口期、齊穗期各防治一次,防止高粱螟鉆心死苗和鉆稈損穗,切實保證95%以上的成苗(穗)率,達到保苗、保穗、保豐收之目的。 |